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品质,这是毋庸置疑的,但茶叶的“面子工程”——包装设计,同样不容忽视。包装,是消费者对茶叶、对企业的“**触觉”,这正是所谓:始于颜值,终于内涵。但纵观如今的茶叶包装,虽有欲以“奇、新、美”取胜的企业,但兼具个性(品牌特色)、创新与美感的包装仍为数不多。
除了极个别的大品牌在产品包装上有着较明显的品牌元素外,多数企业仍处在“模仿”阶段,其中,**为突出的是:品类间有意无意的模仿和企业间的“相互借鉴”。
以白茶为例,有行业媒体曾发文探讨“白茶是否在追随普洱的步伐”。事实上,二者的相似性有其必然性,比如,多品类综合发展的企业在进军白茶市场时,包装设计等方面难免会借鉴相对“轻车熟路”的普洱茶、红茶的模式和理念,因此白茶在包装设计上不难沾上其他品类的痕迹。此外,茶叶市场品类繁多,偶有“大热门”,其它品类见其“得势”,亦难免跟随。
茶叶的包装设计之所以雷同,除了品类间的模仿,更多的是企业间的“相互借鉴”。**同一品类的茶叶包装而言,一般企业向着大品牌靠拢,有意借鉴甚**刻意模仿;出于竞争需求,一般企业之间彼此密切关注,借鉴彼此长处,唯恐差人一等。
除此之外,茶叶包装鲜有成功的个性化创新尝试,与行业内恪守“传统”的思维与模式也不无关系,毕竟,创新不一定成功,但保守应该不会错。
随着经济与行业的发展,茶叶已不单单是一个农产品,它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同时,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。苏轼有诗云:从来佳茗似佳人,茶叶既是“蕙质兰心”的美人,又怎么可以缺少优雅得体的“服饰”呢?
俗话说,先敬罗衣后敬人,虽说以貌取茶不可取,也不提倡徒有虚表的华贵包装,但包装终归是消费者接触一款茶的“初体验”。
未闻茶香,先观其色;未品茶味,先触其质。包装的形与色,在**时间进入消费者的感官范围,而包装所用的材质,往往是消费者触摸到茶的“**触觉”,除了符合茶叶特性,良好的触摸体验也同样值得企业花心思。
茶叶包装设计包含着很多的信息元素,色彩、图案与字符的不同组合,既是茶叶特性的表达,更传达出企业理念,譬如:以“一泡”为**小单位的设计,表明企业迎合“冲泡便捷”的消费需求;充满童趣的散茶包装,则透露企业“儿童茶”的概念。
“茶叶也要面子的”,出色的包装设计,既为茶叶增加艺术性,使其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,更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强大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茶叶包装设计要起到“锦上添花”的作用,需要的是企业文化、产品特性与艺术性三者的糅合。
中国财经时报网上有文章称,“对于中国茶企来说,普遍的同质化、没有特色,标准始终无法统一。”茶叶包装的创新设计既需要形与色的视觉创新,更需要概念的突破,要赋予“传统包装”不一样的意义内涵。
茶叶包装,若只是视觉的改变,不赋予它更多的企业内涵和文化,那在消费者看来,不过是“换汤不换药”,甚**是哗众取宠,反而降了身价,损了企业形象。
茶叶包装要在概念上进行创新,**意味着需要找到**能充分表达企业优势的“名词”,将其化作有形的“包装”,让这个独特的“包装”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,成为企业理念的“代言人”,甚**成为行业佳话。
创新是否需要颠覆传统?与其说创新是颠覆传统,倒不如说:成功的创新会成为“新的传统”。
以简便的“茶包”为例,在茶包的形状上,以前都是“方方正正的小袋子”,尽管如今仍然是主流,但不可否认,出现了一个“新的传统”:做点不一样的袋子,哪怕只是形状上,比如说:金鱼状的茶包。
成功的创新,除了能充分表达企业文化、展现茶品特性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,还应该是“时代的产物”,具有清晰的时代元素和特征。例如,从规矩方圆的线条到行云流水式的曲线,从华贵庄重的浓墨重彩到简单精致的清新色调,茶叶包装的“视觉设计”,在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。
茶叶包装的创新,需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与消费者行为分析之上。此前在广州春季茶博会上,某高校参展并展出学生艺术设计作品(茶具茶器),“极简生活”的设计理念与年轻消费者繁忙的学习、工作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,这对茶叶包装的设计创新来说,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。
茶叶品质是企业的硬实力,而包装设计则是企业软实力的表现之一,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还需“软硬兼施”。